1984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藏北班戈一带早白垩世早期菊石动物群
    何国雄,夏金宝
    1984(6):659-671.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1 CSTR:
    [摘要](7) [HTML](0) [PDF 2.51 M](252)
    摘要:
    一前言本文记述的菊石化石,系原西藏第四地质大队梁寿生等同志于1978年,采自西藏北部班戈县夏穷错北岸的桂牙及其以东约7公里的波波雅拉两处(插图1).标本产自桂牙组下部的钙质泥岩中,个体较小,经笔者鉴定,计有:Neocosmoceras sp.,Neocomites neocomiensis (d’Orbigny),N.sp.,Kilianella cf.leptosoma Uhlig,K.cf.pexiptycha(Uhlig),Thurmanniceras cf.salientinum Sayn,Th.sp.,Olcostephanus(Ro-
    2  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的海平面变化
    戎嘉余,马科斯·约翰逊,杨学长
    1984(6):672-694.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2 CSTR:
    [摘要](6) [HTML](0) [PDF 5.37 M](447)
    摘要:
    一、前言利用地质历史时期海域深度的各类资料,研究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人们已做出有益的成果。开始是对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后又涉及到中生代。有关古生代海平面振荡的模式是近十余年才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晚石炭世(Saunders等,1979:英国与美国),晚泥盆世(Dennision等,1975:阿巴拉契亚山区;Johnson,J.G.,1971:北美西部和加拿大极区),早志留世(Johnson,M.E.,1975、1977:北美;Johnson等,1980、1981:北美;Johnson等,1982:北欧),奥陶一志留纪(McKerrow,1979:北美与欧洲),以及晚寒武世(Lochman-Balk,1970:北美)的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依据能反映海
    3  北京西山夏庄夏庄组介形类记述
    耿良玉
    1984(6):695-698.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3 CSTR:
    [摘要](19) [HTML](0) [PDF 944.13 K](249)
    摘要:
    1979年夏,我所勾韵娴、叶春辉和曹美珍等在北京西山夏庄的夏庄组采得若干非海相介形类化石,这批材料后由笔者研究,写成此文。本文图版由我所胡尚卿同志所摄,对于他们付出的劳动,特此致谢。一、夏庄组的地质时代北京西山,包括夏庄组在内的非海相中生代地层,“时代问题最大,也最使人迷惑”(顾知微,1962)。虽然“各家意见分歧甚大”(王自强、王璞,1979),但不外侏罗系、白垩系之争。通过近年来的工作,笔者认为夏庄组的时代,似可确定为白垩纪而非侏罗纪。理由如下: 1.Virgatocypris最早报道于欧洲上第三系
    4  晚二叠世几种鹦鹉螺
    梁希洛
    1984(6):699-704.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4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2.47 M](302)
    摘要:
    中国南部的晚二叠世地层相当发育并产有丰富的菊石和鹦鹉螺化石。赵金科等(1978)曾对华南晚二叠世菊石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关于鹦鹉螺,限于标本,仅描述了部分保存较好的。近年来,在安徽、湖南、广西又陆续发现一些鹦鹉螺化石,其中有的保存相当完整,特在此文予以报道。头带角石科鹦鹉螺是二叠世常见的化石,本文新建的Nodonautilus gen.nov.与Neoclavinautilus gen.nov.即属于此类。这类鹦鹉螺的壳面往往饰有发育的肋与瘤,有时骤然一看,与假提罗菊石类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标本好,保存有缝合线则就不难区分,因为鹦鹉螺的缝合线远较菊石的简单。 Permonautilus属系首次在我国发现,这类鹦鹉螺很特征,即在近口部处脐缘迅速向侧部
    5  长江三峡志留系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杨式溥
    1984(6):705-715.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5 CSTR:
    [摘要](19) [HTML](0) [PDF 6.64 M](236)
    摘要:
    一、遗迹化石群落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的遗迹化石,产自湖北长江三峡宜昌分乡罗惹坪至王家湾志留系剖面和秭归新滩镇志留系剖面,502所曾庆銮、冯少南、雷以振等同志协同作者一起采集化石,在此表示谢意。并感谢杨遵仪老师的热心指导。文内共描述19遗迹种,属于17遗迹属,其中包括6新遗迹属,15新遗迹种。发现的遗迹化石都是海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生活遗迹(潜穴、觅食构造、停息迹、爬迹和移迹),它们形成于当时海底附近的沉积物中,未经过搬运,代表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不同地点和层位产出的遗迹化石,均具有各自的
    6  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䗴
    周建平,张遴信
    1984(6):716-725.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6 CSTR:
    [摘要](9) [HTML](0) [PDF 3.86 M](226)
    摘要: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7  冀北、内蒙古侏罗—白垩系新叶肢介化石
    王思恩
    1984(6):726-737.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7 CSTR:
    [摘要](4) [HTML](0) [PDF 4.49 M](228)
    摘要:
    冀北和内蒙古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叶肢介化石十分丰富,保存甚好;产出层位多,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对区内叶肢介化石的研究对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对叶肢介系统演化的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择其部分重要属种作了描述,并对有关地层的时代及划分、对比作了简要论述。在工作中曾得到河北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的大力支持,王振刚同志热情指导观察剖面和协助采集化石;河北地质局综合研究队杨仁泉、杨坚、刘乐年同志一同观察、测制剖面和进行化石采集,杨坚同志还提供化石装饰照片;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地质部河南石油队王裕民同志赠送标本;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
    8  山东枣庄中寒武世一个三叶虫新属
    林天瑞
    1984(6):738-741.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8 CSTR:
    [摘要](8) [HTML](0) [PDF 1.17 M](230)
    摘要: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1979年9月间,南京大学地质系枣庄教学实习队,采于枣庄峰城区窝其山北坡山脊。产化石层位为中寒武统张夏组Crepicephalina带,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亮晶生物屑灰岩。与其共生的三叶虫,除Crepicephalina外(图版Ⅰ,图11),还有Dorypyge,Solenoparia,Lisania,Aojia,Anomocarella等。这里所描述的三叶虫,计1新属、4新种:Zaozhuangaspis shandongensis gen.et.sp.nov.Z.similisgen.et sp.nov.,Z.pertenus gen.e sp.nov.,和Z.traperzoidalis gen.et sp.nov.。在野外工作期间,我校78级地层古生物专业方青、张建平等同学,协助采集标本,笔者在此深表感谢。
    9  川西北石渠三叠纪地层中Ashgill期三叶虫灰岩的发现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李善姬,肖兴铭
    1984(6):742-754.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9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4.87 M](184)
    摘要:
    四川西北石渠与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相毗连,这一带大面积出露上三叠统变质碎屑岩,含双壳类Halobia cf.yunnanensis Reed,H.cf.pluriradiata Reed,H.ganziensis Chen,H.convexa Chen,H.cf.austriaca Mojsisovics等。1982年,四川区调队李庆祥等在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东岸石渠县洛须区,该变质碎屑岩中发现一角砾岩化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体,长20余米,宽约10米,含三叶虫和牙形石。三叶虫有Mucronaspis cf.mucronata(Brongniart),Dicranopeltis cf.polytoma(Angelin),Pseudosphaerexochus(s.1.)ovalis sp nov.,Microparia(Microparia)chuanxiensis sp.nov.,Holotrachelus shiquensis sp.nov.,? Nileus luoxiensis sp.nov.,Remopleurides aff.emarginatus Toernquist,Remopleurides conicus sp.nov.,Remo-
    10  贵州开阳中心下寒武统黄莲坝组三叶虫
    赵元龙,毛健全,黄友庄,刘建威
    1984(6):755-763.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10 CSTR:
    [摘要](23) [HTML](0) [PDF 2.66 M](246)
    摘要:
    贵州开阳中心下寒武统黄莲坝组较低层位中产? Drepanuroides sp.(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1977),但至今没有详细研究报道。1980年以来,赵元龙等多次对开阳中心中坪黄莲坝组进行了三叶虫采集及地层研究,发现大量的所谓? Drepanuroides sp.并不是真正的Drepanuroides,而是和Drepanuroides相似,但区别明显的Drepanuroides(Paradrepanuroides)(subgen.nov.)(拟镰尾形虫)。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贵州开阳一带Drepanuroides层位低、地层对比不好解决的疑难问题。本文描述了8种(包括相似种及未定种)三叶虫:Guizhoudiscus tingi,Zhenbaspis(Zhenbaspis)cf.dashapoensis,Drepanuroides(Paradrepanuroides)kaiyangensis,D.(P.)robusta subgen.
    11  福建上第三系佛昙群的玉蕊科花粉Marginipollis
    郑亚惠
    1984(6):764-767.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11 CSTR:
    [摘要](6) [HTML](0) [PDF 1.23 M](211)
    摘要:
    一、前言佛昙群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漳浦县、龙海县一带及福建西部的明溪县和宁化县等地,主要为一套砂砾岩、泥岩夹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局部见褐煤、油页岩,最大厚度近200米。沉积物胶结较疏松,产状大致水平。 1980年秋,笔者和福建省地质七队王文轩、王文龙、谢忠昌等同志及漳州水文队卓镇南同志一同前往福建省漳浦县佛昙公社的梧岭、林埭等地进行地质调查并采集了佛昙群的孢粉样品,经分析,获得大量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本文仅对佛昙群中玉蕊科的厚沟缘粉属(Marginipollis)的化石进行研究,其它孢粉化石将另文报道。孢粉样品由赵鼎同志分析,化石图象的摄影在樊晓羿同志协助下进行,在野外工作中,得到王文轩、王文龙、谢忠昌、卓镇南等同志的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12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始新世微体浮游植物的几个新属
    何承全
    1984(6):768-774.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12 CSTR:
    [摘要](4) [HTML](0) [PDF 1.52 M](230)
    摘要: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一始新世海相地层分布广泛,微体浮游植物发育,仅乌恰县巴什布拉克剖面,此次采获分析出沟鞭藻类、绿藻和疑源类等化石就达百余属三百多种。本文所描述的材料,主要是从该剖面及其附近的魔鬼沟剖面乌依塔克组(土伦—森诺期的早期)、齐姆根组下段(古新世)、乌拉根组(中始新世)和巴什布拉克组下段上部(晚始新世)中分析出来的,此外,还有少数标本采自乌恰县乌鲁克恰提和莎车县阿尔塔什剖面,计沟鞭藻类5新属、5新种和绿藻1新属、1新种。文中插图由徐宝瑞同志清绘,笔者谨此致谢
    13  浙西奥陶系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石的新材料
    李罗照
    1984(6):775-781.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13 CSTR:
    [摘要](7) [HTML](0) [PDF 3.02 M](230)
    摘要:
    自1978年以来,笔者从浙江江山奥陶系黄泥岗组又搜集了一批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石,化石全部保存在硅质结核中,大多呈内模、外模状态,往往腹瓣与背瓣分散保存,完整的内核化石极为少见。分散保存的标本中,腹瓣与背瓣很难确定它们是否同一属种。完整的内核化石又很难看到假基面的情况,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尚有一批标本未作研究。本文仅描述了6枚保存比较好的具有腹瓣内模的标本,它们分属2亚科,5属,其中2新属,全部为新种,名列于下
    14  陕西铜川中三叠世鳞翅目一新科——曲肘蛾科(Curvicubitidae fam.nov.)
    洪友崇
    1984(6):782-785.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14 CSTR:
    [摘要](7) [HTML](0) [PDF 1.13 M](224)
    摘要:
    本文昆虫化石采自陕西省铜川市北郊金锁关,其层位为铜川组黑色油页岩段(T22t)下部灰绿色泥岩。铜川组与上覆的延长组下段(T3y)灰绿色砂岩夹页岩和二马营组上段(T21e)灰绿色砂岩夹灰绿色页岩连续沉积。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陕甘宁盆地专题队的资料,其地层简表如下
    15  评介《地球早期生物圈》
    曹瑞骥,欧阳舒
    1984(6):786-787.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15 CSTR:
    [摘要](7) [HTML](0) [PDF 739.61 K](228)
    摘要:
    《地球早期生物圈》(Earth’s earliest biosphere,bv J.W.Schopf & al.)汇集了近年来地球早期环境研究的新成果,探索了早期生物演化重大事件的发端时间和性质,是一本基础性、综合性的研究著作。本书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空间科学系J.W.夏弗教授主编,于1983年由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参加稿件撰写有的22位地质、古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生命起源学家。除总论外,全书由15个章节组成,共531页。本书虽然多人执笔,但系统性强,读后无杂乱的感觉。本书内容十分丰富,从其目录可见一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