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疆巴里坤早石炭世菊石相的珊瑚
    吴望始,曾采麟
    1982(2):141-152.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1 CSTR:
    [摘要](7) [HTML](0) [PDF 3.04 M](212)
    摘要:
    1977年,新疆区测队在东天山进行区测工作过程中,在巴里坤下石炭统东古鲁巴斯套组,采得不少单体珊瑚,除腕足类外,共生的尚有菊石、鹦鹉螺和少量三叶虫.本文描述的东古鲁巴斯套组的珊瑚,计14属、18种和亚种以及4个未定种,其中有12个新种和新亚种,建立了杜内期的 Meniscophyllum xinjiangense 组合.东古鲁巴斯套组的珊瑚群,性质不同于我国南部,缺乏岩关期和大塘期的 Cystophrentis, Pseudouralinia, Kueichouphyllum 等,却与美国东部密西西比系下部的 Kinderho-
    2  青海省中部托索湖地区中三叠世腕足动物群
    孙东立,叶松龄
    1982(2):153-173.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2 CSTR:
    [摘要](4) [HTML](0) [PDF 3.38 M](255)
    摘要:
    一前言青海省中部玛多县黑海公社闹仓坚沟,发育一套自 Olenikian 期至 Anisian 期的地层,地层分区属于昆仑区布尔汉布达山南坡分区.这套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中厚层粉砂岩及硬砂质长石砂岩,上部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及薄层灰岩,厚约2,600米,腕足动物化石主要产于上部 Anisian 阶的薄层灰岩,尤以第46层最为丰富.本文所描述的腕足动物化石主要产自此层,共计17属、24种,其中新属7、新种16.与
    3  云南丽江盆地更新统介形类化石
    黄宝仁
    1982(2):174-180.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3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3.20 M](213)
    摘要:
    1975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四分队,送给本所一批钻孔岩芯样品,经分析,含有腹足类、瓣鳃类、轮藻及介形类等化石.经笔者鉴定介形类计有10属、16种,其中3新属、全为新种,分属于 Ilyocyprididae、Cyprididae、Limnocytheridae.钻孔与丽江县大修厂蛇山剖面相距很近,相互间的上下层位可以衔接,岩芯上部的第一层,即蛇山剖面下部第一层.钻孔剖面与露头剖面构成一完整的层序,统称为蛇山组.蛇山组共厚181米,主要为灰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
    4  中国南方二叠纪箭石的发现兼论箭鞘亚纲(COLEOIDEA)的起源
    陈挺恩,孙振华
    1982(2):181-190.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4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1.61 M](201)
    摘要:
    一前言有关我国箭鞘类化石,仅杨遵仪、吴顺宝(1964),尹集祥(1974)描述过西藏南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部分材料.近年来,陈挺恩对我国石炭-二叠纪以及中生代箭石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我国的箭鞘类化石,在时间和空间分布均不亚于欧、美各国.特别是1979年夏,湖北省区调队杨少铭、熊忠德等,在湖北建始县上二叠统大隆组采得保存极佳的高级箭鞘类.这些标本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亦属首见.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高级箭鞘类均产自侏罗—白垩纪地层,很多人称之为"真正的箭石"(True Belemnoids)(Gordon, 1966, Jeletzky, 1965, 1966).它们的鞘多呈流线型(箭头状、矛状、弹头状),表面光滑,常具腹沟、背沟或侧线;鞘质
    5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四届第三次扩大理事会在京举行
    南谷生
    1982(2):190-190. CSTR:
    [摘要](8) [HTML](0) [PDF 144.42 K](169)
    摘要:
    1982年2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四届三次扩大理事会,到会的理事、候补理事、各分会、学科组、地方分会及学报编辑部等有关同志共48人.22日上午扩大理事会开幕,会上秘书处作了会务报告,接着江苏省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藻类学科组、笔石学科组及腕足类学科组分别作了发言,对一年多来的工作做了总结,介绍了分会的工作经验.学科组的成立和专业学术活动,是学会学术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可喜的趋势.笔石学科组成立以来,出了33期通讯,对加强联系,增进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下午大会进行了提案讨论.23日上午是庆祝尹赞勋理事长《从事科学活动50
    6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上第三系黄流组钙质超微化石
    钟石兰
    1982(2):191-201.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6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3.41 M](256)
    摘要:
    钙质超微化石(Calcareous nannofossils)是某些金褐色浮游单细胞海藻——一般归属于金藻门(Chrysophyta)颗石藻纲(Coccolithophyceae)——产生的胳架遗骸.这类化石包括颗石粒(coccoliths),以及与它有关的盘星石粒(discoasters)两种类型.自早侏罗世至第四纪的海洋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以及现代海洋中的颗石藻,其数量之多,要用天文数字来表示.由于这类化石极其细微(大小范围2-30微米),容易保存;加之演化迅速,形态差异显著;因此,对有关地层的划分和洲际对比有着很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材料是海南岛西南莺歌海盆地莺六井的岩芯样品,层位属于黄流组.本文仅将已描述的黄流组钙质超微化石的属、种作一报道,并初步分析其所在层位的地质时代.
    7  海南岛崖县中奥陶统尖岭组的笔石
    李积金
    1982(2):202-206.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7 CSTR:
    [摘要](5) [HTML](0) [PDF 1.12 M](200)
    摘要:
    海南岛在奥陶系地层分区上属华南区,崖县位于该区的最南端,对研究华南区奥陶系是重要地区之一.1963年广东省区测队南颐等,在崖县大茅首次发现下奥陶统及中奥陶统下部的笔石,但未描述.1977年华南早古生代地层组调查崖县早古生代地层时,在大茅尖岭、荔枝沟农场及红花干沟等地的中奥陶统尖岭组发现笔石,但岩石轻微变质,笔石保存较差.在海南岛发现这一笔石新层位,相当重要,不但对奥陶系的笔石分布增添新的资料,而
    8  关于介形类Primitiopsacea超科的分类
    王尚启
    1982(2):207-216.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8 CSTR:
    [摘要](5) [HTML](0) [PDF 1.29 M](242)
    摘要:
    据目前所知,归入原始型介超科(Primitiopsacea)的属和亚属已达28个以上.随着新属和新亚属的不断增加,对原始型介超科作进一步的划分势在必行.Martinsson (1956,1960), Benson 等(in Moore, 1961 Pt. Q, p. 173), Adamczak (1968), Becker (1970)等,曾分别作过尝试.然而,上述作者所提出的分类依据还很不一致,分类方案不令人满意,科或亚科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仍需进一步讨论.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结合产自广西泥盆系的 Svislinella ertangensis sp. nov., Perimarginiella gen. nov.和 Yingtangia gen. nov.的构造特征,对原始型介超科作了重新分类.就是根据雌性壳体后部同种异形构造发育的不同特点,把原始型介
    9  松辽盆地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
    高瑞祺
    1982(2):217-224.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9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2.03 M](474)
    摘要:
    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由于目前发现的均为陆相化石,未见海相夹层,地层时代的详细确定比较困难,时代划分意见分歧很大,建阶工作也未进行.松辽盆地中、晚白垩世地层厚度大,发育全,化石丰富,被子植物花粉在剖面上表现出明显的演化规律,与北美西部白垩纪地层中的被子植物花粉相似,两者同属一个古植物地理区,有许多化石可以进行对比,甚至有些化石为同属同种.北美西部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研究得比较详细,其演化时间是通过海相夹层中的沟鞭藻、凝源类或有孔虫确定的,因而它的演化阶段的时间概念是准确的.这样,通过两者的详
    10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䗴类群
    周祖仁
    1982(2):225-248.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10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4.65 M](192)
    摘要:
    一前言根据古生物和地层发育的特征,湖南二叠纪地层的分区大致以"雪峰古陆"为界,分为湘西北区和湘东南两个区(周祖仁,1979,图1).湘东南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四个带,即Schwagerina cushmani带、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本文所讨论和描述的即介乎上石炭统船山组 Pseudoschwagerina 带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Staffella vulgaris 带之间的 Schwagerina cushmani 带的?类动物群.湘东南的这一?类动物群所包含的?类与陈旭(1934)列入"臭灰岩"底部的大部分?化石
    11  中国南部早二叠世皱纹珊瑚
    时言
    1982(2):249-264.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11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3.61 M](251)
    摘要:
    中国早二叠世皱纹珊瑚的研究迄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地质先辈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乐森璕、黄汲清就完成了有关中国南部早二叠世珊瑚化石的论著,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其后,计荣森、曾鼎乾、王鸿桢等也相继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各地区古生物化石图册陆续发表,又增加不少新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共描述过二叠纪皱纹珊瑚40属左右,约占二叠纪皱纹珊瑚属的总数2/5.除描述工作外,黄汲清(1932)还依据珊瑚的地层分布,建立过4个珊瑚化石带;吴望始(1975、1979)对珊瑚动物群的分区,作过较详细的论述.
    12  《西藏古生物》简介
    石永泰,张汝玫
    1982(2):265-266.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12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239.39 K](173)
    摘要: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坐落在我国境内.它的形成、发展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中国科学院自五十年代以来组织了多次综合科学考察,特别是1973-1976年间的考察,持续的时间最长,涉及的学科最多,开展的规模也最大.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撰写、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西藏古生物》就是这次科学考察的古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中所描述的化石材料,主要是1973-1976年考察期间采集的,同时也收入了少量西藏、四川、青海有关地质队采自西藏境内的标本,其中许多系首次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