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吉林中部早二叠世珊瑚
    俞建章,林英铴,黄柱煦
    1981(4):273-285.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1 CSTR:
    [摘要](8) [HTML](0) [PDF 3.67 M](201)
    摘要:
    吉林中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分布广泛,以桦甸、永吉及长春附近出露较好,自下而上分三个组,即寿山沟组、大河深组和范家屯组。虽然本区因受岩浆活动和构造影响,层序多不连续,但有些地段含丰富的化石,如珊瑚、?、腕足类以及植物等,对于划分和对比本区的下二叠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本区早二叠世珊瑚,以往没有进行过研究和描述。近几年来,随着区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本区二叠纪地层和古生物方面的材料,有不
    2  泥盆纪华南区戟贝族(腕足动物)的两个新属
    王钰,布科,戎嘉余
    1981(4):287-296.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2 CSTR:
    [摘要](7) [HTML](0) [PDF 2.19 M](271)
    摘要:
    丰富异常、属群繁多的广西六景地区泥盆系那高岭组和郁江组的腕足动物化石,含有较多的地方性成员,已为世人所瞩目。那高岭组和郁江组分别以东方石燕(Drientospirifer)和双腹扭形贝(Dicoelostrophia)为特色。随着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两组的地方性分子时有增加。本文报道的两个戟贝族的新属——中华戟贝(Sinochonetes gen. nov.)和华南戟贝(Huananochonetes gen. nov.),就是本区地方性的属。它们分别产于那高岭组和郁江组上部的六景段。
    3  掘兽类一新属——哈镇兽的头骨形态及分类位置的探讨
    孙艾玲,侯连海
    1981(4):297-310.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3 CSTR:
    [摘要](9) [HTML](0) [PDF 1.68 M](226)
    摘要:
    在1976—1977年从内蒙古、陕西三叠纪地层里采集到的脊椎动物材料中,有两件令人注意的标本,其中之一产自和尚沟组,另一件来自二马营组底部。后者因获得在先,已由侯连海(1979)研究报道,定名为杨氏鄂尔多斯兽(Ordosia youngi),并立一新科。这两件标本均属兽齿类爬行动物中的掘兽类(Scaloposauria)。在侯连海文章里用的是包氏兽形类(Bauriamorpha)这个名称。这里为什么用掘兽类这个名称,下文将讨论到。掘兽类是从二叠纪兽头类衍生下来的一类动物,它们曾在非洲(主要是南非)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繁盛一时。除非洲以外,只在苏
    4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王振
    1981(4):311-323.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4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2.56 M](249)
    摘要: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5  安徽早三叠世瓣鳃类两新属
    李金华,丁保良
    1981(4):325-330.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5 CSTR:
    [摘要](18) [HTML](0) [PDF 1.13 M](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贵池蛤(新属)Guichiella(gen. nov.)和拟克氏蛤(新属)Periclaraia(gen. nov.)两个新属。Periclaraia的外形很象Claraia,以致经常鉴定为后一属名。据目前大量完整标本所显示的特征来看,它不同于Claraia,应该是个新属。这个新属产于安徽巢县马家山和无为白牡山下三叠统顶部,数量多,保存好,在此层位中过去未曾发现有瓣鳃类化石。因此,Periclaraia的发现,不仅充实了早三叠世瓣鳃类动物群的内容,而且对于划分对比地层也具有一定的意义。Guichiella产于安徽贵池、巢县及江苏南京、镇江等地下三叠统奥伦阶底部,化石
    6  云南晋宁梅树村早寒武世筇竹寺组的三叶虫
    罗惠麟
    1981(4):331-340.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6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3.19 M](238)
    摘要:
    一前言对滇东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的研究,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法人满苏(H. Mansuy, 1912)、卢衍豪(1939、1940、1941、1961)、张文堂(1950、1953、1962、1966)相继研究了滇东地区早寒武世地层及三叶虫,并进行了分组分带(表Ⅰ)。1978年10月以来,为了解决我国震旦一寒武系界线及选择界线层型剖面,我们对梅树
    7  江苏句容赤山赤山组的介形类
    何俊德,杨恒仁,袁佩鑫
    1981(4):341-348.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7 CSTR:
    [摘要](9) [HTML](0) [PDF 3.18 M](240)
    摘要:
    赤山组原称红色岩层(赤山层),是刘季辰、赵汝钧(1924)创建的。涵义是:“鲜红色块状砂岩,片理几不可辨、质殊疏松,稍加力压,即行碎散,砂粒细而均匀, ······在赤山出露之部,层系较厚,约在百公尺之谱云”。李毓尧等(1935)调查宁镇山脉地质时,进一步观察赤山组地层,并根据层位上、下之间的关系,扩大原先的涵义——“赤山砂岩为鲜红粗砂岩,性疏松,层次颇清晰,常为厚层及薄层者相间,薄层者颜色稍浅。底部具砾状岩层,质甚疏松。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后,各地质报告将红色岩层改为赤山组。赤山组在华南地区分布颇广,岩层色调鲜艳、醒目,极易识别,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一个重要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对它作过多次
    8  四川古蔺下奥陶统桐梓组笔石的发现
    王钢
    1981(4):349-352.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8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866.08 K](205)
    摘要:
    1978年7月,笔者与龚联瓒等同志在四川古蔺大坪测制奥陶纪地层剖面时,于下奥陶统桐梓组近顶部采得反称笔石科的笔石。计有Adelograptus sichuanensis sp. nov., Adelograptus minor sp. nov., Kiaerograptus? gulinensis sp. nov., Kiaerograptus? sp.等。这些笔石与三叶虫Tungizuella szechuanensis Sheng, T. kweichowensis sheng及腕足类Tritoechia cf. quebecensis Ulrich and Cooper, Lingulella sp.等产于同一层位。因此,该地桐梓组顶部可称为Adelograptus-Tungtzuella带,并与鄂西分乡组Acanthograptus sinensis带相当。
    9  内蒙古清水河及山西偏关奥陶系鹦鹉螺
    邹西平
    1981(4):353-362.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09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2.04 M](243)
    摘要:
    1977年8月,笔者与林尧坤,周志毅,杨学长,王绍鑫,沈后,罗坤泉,姚宝琦等同志,对内蒙古清水河以及山西偏关地区奥陶纪地层进行了观察并测制剖面,采集了一些鹦鹉螺化石。经鉴定,计有12属、19种,其中10新种、2未定种。现按其地点层位列述如下: 1.内蒙古清水河刘家窑剖面(冶里组),有Ectenoceras cf. subcurvatum Kobayashi, Dakeoceras neimengguense (sp. nov.), Dakeoceras circulare (sp. nov.), Clarkoceras calvini Ulrich, Foerste et Miller, Clarkoceras sp,(野外编号:QL 19)。2.山西偏关老营剖面(亮甲山组),有Yehlioceras yehliense (Grabau) emend Obata, Kaipingoceras slenderforme Obata, Coreanoceras brevi
    10  湖北利川早三叠世牙形刺
    王志浩,曹延岳
    1981(4):363-375.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10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2.99 M](200)
    摘要:
    本文列述了湖北利川地区早三叠世牙形刺15属44种(其中有10新种和1新亚种),建立了7个牙形刺组合带,同时对本区牙形刺动物群的生态简单地作了说明。剖面位于湖北省利川县谋道区上磁公社核桃园,自上而下为: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c):第三段—第二段(Tc3+2):灰色中薄层灰岩、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溶塌角砾岩。含Pachycladina gondolaNeospathodus homeri,但以后者为主。厚384.19米第一段(Tc1):灰色薄至厚层状灰岩,具泥纹、泥质条带灰岩。牙形刺数量多,种类也
    11  早侏罗世铰蛤(Cardinia)层在湖南汝城的发现
    陈金华,刘路
    1981(4):376-382.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4.011 CSTR:
    [摘要](8) [HTML](0) [PDF 1.39 M](207)
    摘要:
    孙云铸等(1960)对广东开恩地区的下侏罗统金鸡组进行研究后曾经指出:里阿斯海侵“可能越过南岭”。以后,粤北早侏罗世海相化石的大量发现(范嘉松1963,李子舜1977,张仁杰等1977),证实了孙等的论断。1967年,湖南省区测队曾于湖南汝城延寿附近采获一批化石,有菊石Arnioceras semicostatus(Young et Bird.)及双壳类Liotrigonia hunanensis Liu, Corbicellopsis ruchengensis(Liu)等,时代为Sinemurian期,从而提供了湖南南部曾受早侏罗世海侵的依据。后来,湘省区测队、湘省煤田勘探公司等单位,又相继在汝城下山、宜章心田门和资兴三都等地,发现里阿斯海相双壳类化石。1972年,周祖仁同志送往我所鉴定的一批化石中,保存有许多铰蛤(Cardinia)标本。当时认为,这批化石的产出层位与上述Liotrigonia层相同,但Cardinia的种群面貌曾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