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北方晚寒武世爱丽斯曼角石目头足类
    陈均远,邹西平,陈挺恩,齐敦伦
    1979(2):103-122.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1
    [摘要](0) [HTML](0) [PDF 4.31 M](95)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27个种,分属于16个属,5个科。其中2新科,11新属,26新种。除2个种属于原珠角石目外,其余都属于爱丽斯曼角石目。文中对头足类早期阶段(ε3-0)的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研究,编制了系统发生图。并指出我国北方黄河古海盆,不仅是头足类的发源地,而且是头足类早期阶段辐射发展的中心,寒武纪末期一凤山期是头足类发生、发展的很重要的时期;凤山期早期的Plectronoceras 是头足类早期阶段的代表,内角石类,珠角石类,鹦鹉螺类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还从头足类演化的角度,讨论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问题。
    2  西南地区志留纪彗星虫科三叶虫
    伍鸿基
    1979(2):125-149.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2
    [摘要](0) [HTML](0) [PDF 3.12 M](62)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西南地区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志留纪三叶虫大致有30多个属,80多个种。2)较集中产出于两个层位,一是下志留统的香树园组至雷家屯组或与其相当的层位。另一是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前者以翼斜视虫Ptilillaenus 为代表,后者则是以王冠虫Coronocephalus 为主的三叶虫组合。3)这两个三叶虫动物群组合除个别属种外,多数为我国特有,和其共生的笔石、腕足类等有的可与国际对比。4)区别王冠虫属和似彗星虫属在本区及邻近地区志留纪地层对比有一定意义。前者仅见于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后者在我国自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5)滇东关底组的东方棘尾虫Acanthopyge orientalis Wu及玉龙寺组的Warburgella rugulosa (Alth) sinensis Wu 的发现为滇东志留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依据。6)系统描述彗星虫科的一些新属种。
    3  黔南独山中泥盆统龙洞水段一些床板珊瑚和刺毛虫类
    邓占球
    1979(2):151-160.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3
    [摘要](0) [HTML](0) [PDF 4.55 M](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黔南独山中泥盆世早期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中的15个床板珊瑚新种及新变种和2个刺毛虫类的新种。通过对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和刺毛虫类组合的分析,确定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根据床板珊瑚在地层上分布的规律,又可以将它划分成上部的Parastriatopora jumuwanensis-Favosites clarus-Roemerolites dushanensis 组合和下部的Pachyfavo-sites nitella-Favosites multiplicatus-Pachycanalicula barrandei 组合。
    4  陕西镇安及甘肃迭部晚二叠世的䗴类
    孙秀芳
    1979(2):163-168.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4
    [摘要](0) [HTML](0) [PDF 2.17 M](79)
    摘要:
    二叠系在秦岭地区分布范围较窄,但出露完整,沉积厚度较大,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清楚,化石极其丰富,以?类为主,珊瑚、腕足次之。因此,这里是研究二叠系比较理想的地区之一。本文报道了陕西镇安及甘肃迭部两剖面的上二叠统的?类,共计6属20种,其中对1新属,5新种作了描述。现将两剖面的岩性及化石概述如下:一、镇安西口剖面:自上而下为:上覆地层:下三叠统。红黄色页岩夹红黄色灰岩,产瓣鳃类。
    5  广西百色盆地早第三纪沟鞭藻和疑源类
    何承全,钱泽书
    1979(2):171-187.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5
    [摘要](0) [HTML](0) [PDF 2.80 M](74)
    摘要:
    本文初步研究了百色盆地那读组的沟鞭藻和疑源类,描述了11属25种,其中1新属、4新种、1新变种和2新组合种。根据藻类化石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了4个组合。较详细地讨论了其沉积环境(淡水湖相沉积),并认为它所代表的地质时代为早第三纪中晚期,即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可能以渐新世为主。
    6  中南地区白垩纪淡水瓣鳃类
    张仁杰
    1979(2):189-196.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6
    [摘要](1) [HTML](0) [PDF 1.25 M](76)
    摘要:
    本文初步总结了中南地区已发现的白垩纪淡水瓣鳃类化石8属28种的分布情况,并记述了6种晚白垩世瓣鳃类化石;褶珠蚌、假嬉蚌各3种,其中有3个新种。褶珠蚌的3个种是这个属目前已被发现的18种中,产出层位最高的种。
    7  关于双壳类属弱齿蛤(Dysodonta)的时代问题
    刘路
    1979(2):197-201.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7
    [摘要](0) [HTML](0) [PDF 466.05 K](79)
    摘要:
    Dysodonta自创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志留纪的属,由此,导致某些地层的时代和对比上的混乱。本文通过对建属后有关资料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已有材料,指出本属是我国滇东、广西以及越南北方早泥盆世的一个地方性属。
    8  有关密脉羽羊齿(?)的二次羽状复叶标本在苏北上石盒子组的发现
    王仁农
    1979(2):202-203.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8
    [摘要](0) [HTML](0) [PDF 1.30 M](80)
    摘要:
    密脉羽羊齿(?)[Neuropteridium? nervosum Halle]是华北区上石盒子组重要代表植物之一。自1927年赫勒[Halle]正式发表以来,它的产地虽有所增加,甚至华南的龙潭煤系也有其踪迹,所在的地质时代均属晚二叠世,说明它是一良好的标志植物化石,在地层对比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是,五十年以来,有关这种植物的归属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在“中国古生代植物”一书,仍然袭用种名创立者当初加“?”号而暂归于Neuropte-ridium 属名之内。本文提供的新标本是笔者近年在微山湖西侧隐复煤田勘探期间采自江苏沛县召庙
    9  中国古生物学会活动简讯
    李凤麟,刘路
    1979(2):205-206. DOI: 10.19800/j.cnki.aps.1979.02.009
    [摘要](7) [HTML](0) [PDF 179.43 K](50)
    摘要:
    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理事举行会议,决定恢复学会正常活动和准备参加国际组织。十月间,尹赞勋理事长和卢衍豪副理事长在山东临朐县及济南市主持召开了“山旺古生物现场会议”和扩大的理事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代表在山旺进行了地质旅行,听取了有关的学术报告和参观了采自山旺地区的精美的古生物标本。理事会对学会今后的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今年三月间学会将在天津召开孢粉学会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