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唐山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及有关三叶虫的记述
    周志毅,张进林
    1978(1):1-26.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1
    [摘要](1) [HTML](0) [PDF 5.39 M](48)
    摘要:
    本文描述了河北唐山及卢龙地区寒武系顶部及奥陶系底部的三叶虫,共14种,分属于12属、10科,其中有11新种,3新亚属,4新属,2新科。按层位可分为三个组合(自下而上):Ⅰ.Mictosaukia orientalis 组合;Ⅱ.Onychopyge-Leiostegium(Alloleiostegium)组合;Ⅲ.Leiostegium(Euleiostegium)-Aristokainella 组合。对本区寒武-奥陶系分界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分系界线应在组合Ⅰ和组合Ⅱ之间。
    2  西南地区震旦纪藻类一新科——套管藻科Manicosiphoniaceae的发现及其分类位置的讨论
    曹瑞骥,赵文杰
    1978(1):29-40.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2
    [摘要](0) [HTML](0) [PDF 3.83 M](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震旦系灯影组中藻类化石的一新科Manicosiphoniaceae。文中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将已发现的Manicosiphoniaceae 的藻类分为Manicosiphonia,Nanamanico-siphonia,和Varicamanicosiphonia 3个新属,9个新种和一个订正种。
    3  皖南侏罗-白垩纪介形类
    勾韵娴,曹美珍,叶春辉
    1978(1):43-64.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3
    [摘要](0) [HTML](0) [PDF 4.89 M](41)
    摘要:
    本文着重对皖南中生代岩塘组、蝌蚪山组、桂林组及宣南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时代意见,为研究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规律、组合面貌及地层的划分对比方面,提供了较有意义的资料。其中蝌蚪山组的介形类化石系产出于中生代火山岩系的沉积夹层中,因此它对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文中共描述陆相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14属48种,其中有21新种。
    4  云南沾益龙华山泥盆纪大孢子
    卢礼昌,欧阳舒
    1978(1):69-79.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4
    [摘要](1) [HTML](0) [PDF 2.49 M](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华山剖面上部地层(“海口组”)发现的大孢子化石,共计5属、10种,其中3新属、8新种,未定种1个,大孢子类型1个。根据孢子组合特征和相关的证据,认为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晚期(Givetian)。
    5  华南“大羽羊齿煤系”和大羽羊齿植物群的时代
    姚兆奇
    1978(1):81-89.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5
    [摘要](0) [HTML](0) [PDF 759.70 K](41)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澄清了华南“大羽羊齿煤系”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时代局限于晚二叠世早期——龙潭期的旧概念。新的资料证实,这一含煤地层的时代在各地不尽相同,它起自早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并一直延续至二叠纪末。对二叠纪古气候所作的概略分析表明,整个二叠纪在华南都是成煤期,只要古地理条件有利,在早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以及晚二叠世的龙潭期和长兴期都可以生成煤层。
    6  关于兴安苔藓虫(Hinganotrypa)
    陆麟黄
    1978(1):90-94.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6
    [摘要](0) [HTML](0) [PDF 2.45 M](23)
    摘要:
    Hinganotrypa现有三种,都出现在早二叠世,过去极少报道,以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阳新群的H.sichuanensis(Yang et Hsia)标本最多、分布最广。本文根据大量标本,综合分析了此种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及其在地理和地层上的分布情况,并对另两种也作了简略介绍。
    7  新疆侏罗纪的一个植物化石新种——中华根茎蕨
    顾道源
    1978(1):97-98.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7
    [摘要](0) [HTML](0) [PDF 720.79 K](41)
    摘要:
    根茎蕨是一个形态属名,泛指蕨类植物地表或地下的根状茎印痕化石。此类化石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只报道过一次,由于标本破碎,未能提供照相图版(斯行健,1949)。国外以Nathorst(1906)的标本较佳,其后在各地所发现的材料均有缺陷。英国侏罗纪的标本叶迹清楚,可惜不完整,只保存了一个叶痕(Harris,1961)。苏联白垩纪的标本虽然比较完整,但叶迹却不够清楚(Vakharameev et ak.,1963)。一九七三年秋,笔者随新疆石油管理局107队在吐鲁番盆地发现了大量完美的根茎蕨化石。这些标本根茎比较完整,叶痕排列成行,叶迹十分清晰。现将这种根茎蕨化石描述如下。
    8  藏北志留系新知
    梁寿生,夏金宝
    1978(1):99-100. DOI: 10.19800/j.cnki.aps.1978.01.008
    [摘要](0) [HTML](0) [PDF 185.75 K](40)
    摘要:
    西藏的下古生代地层出露甚少,藏北地区更从未有报道。原青海省普查大队某中队(1956年)对藏北伦坡拉盆地东部南、北两侧山地所出露的一套结晶灰岩、千枚岩和结晶灰岩互层以及砂板岩夹变质砂岩分别划分为三叠纪、石碳—二叠纪和侏罗纪。一九七六年六至八月间,西藏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综合研究队填图组,在藏北伦坡拉盆地东部南缘工作时,于盆地边缘山区的上述地层中采集到一定数量化石,对其时代归属问题,感到尚须进一步商榷。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