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论述泡沫內沟珊瑚与六射珊瑚的关系并建立中珊瑚目与泡沫內沟珊瑚科
    俞建章
    1963(3):307-318.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1
    [摘要](0) [HTML](0) [PDF 1.51 M](70)
    摘要:
    自英国卡鲁叟斯(R.G.Carruthers)在1906年发表皱纹珊瑚的隔壁生长图案以来,已获得世界各国古生物学家的承认。按照卡鲁叟斯的研究,皱纹珊瑚具有六个原生隔壁;后生的一级隔壁每输次有四个,生长在主隔壁的两侧与两个侧内沟处;对隔壁与对侧隔壁之间处于停顿状态,不生长后生的一极隔壁。我国丰宁统下部所产泡沫内沟珊瑚的隔壁生长程序,与一般皱纹珊瑚有所不同。作者最近搜集了贵州、湖南、广西各地的许多标本,制作了一系列的横切片,进行了个体发生的研究,显示出本属除主隔壁两侧及两个侧内沟
    2  汉中三瘤虫(Hanchungolithus)和宁强三瘤虫(Ningkianolithus)个体发育的比较研究并论三瘤虫科的分类基础
    卢衍豪
    1963(3):319-345.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2
    [摘要](2) [HTML](0) [PDF 3.98 M](70)
    摘要:
    一、中国的三瘤虫类及其分布三瘤虫类为奥陶纪的重要标准化石,此类化石在我国过去极少记载。1883年Kayser描述在四川广元教场坝发现的一个种,定名为Trinucleus richthofeni Kayser(Kayser,1883,in Richthofen’s“China”,vol.4,p.39,pl.3,fig.6),其属名经Stetson(1927,p.99)改为Tretaspis,其后再经St?rmer(1930,p.33)改为Reedolithus,小林贞一(Kobayashi,1951,p.48)赞同此意见将这个种置于Reedolithus 一属之内。但此问题尚未最后得到解决,因为这个标本的颈环(occipital ring)上没有颈刺(occipital spine),而Reedolithus的颈环应具有一颈刺,而且标本显然又是一幼虫,不能肯定其必属于Reedolithus,应暂时置于Reedolithus 之内,而在其属名之后置一疑问号(?)。
    3  笔石体的复杂化
    穆恩之
    1963(3):346-377.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3
    [摘要](0) [HTML](0) [PDF 2.26 M](62)
    摘要:
    一、引言半世纪以前英美笔石学家都曾提到从多枝笔石演化到少枝笔石的问题(Nicholson &Marr,1895;Elles,1898,Ruedemann,1904)。1922年英国的爱丽斯(Elles,1922)研究笔石的演化时,认为笔石体的简化趋向是笔石演化的主要趋向之一。后来她(Elles,1923)和布尔曼(Bulman,1933,1938,1955,1958)曾一再强调这一演化趋向。也有不少作者讨论过笔石枝缩减的问题,提出了从多枝笔石向少枝笔石演变的一些实际材料(Harris& Thomas,1940;Bou?ek & Prib?l 1951;Mu,1956,1957)。一般说来,这一演化趋向
    4  安徽南部下二迭统栖霞组珊瑚化石的新资料
    赵嘉明,陈华成
    1963(3):378-411.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4
    [摘要](0) [HTML](0) [PDF 5.02 M](71)
    摘要:
    下二迭统栖霞组在安徽南部发育较好,产有丰富的珊瑚化石。早在1932年,乐森璕及黄汲清在“扬子江下游栖霞灰岩之珊瑚化石”以及黄汲清在“中国南部二迭纪珊瑚化石”等专著中,曾经描述和县、合山、巢县、铜陵及泾县等五个地区的珊瑚化石,共有11个种,1个变种,分别包含在7个属中,化石名单如下
    5  中泥盆世腕足类的新属种
    侯鸿飞
    1963(3):412-432.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5
    [摘要](0) [HTML](0) [PDF 2.05 M](69)
    摘要:
    近几年来,笔者在研究华南泥盆纪地层和鉴定各野外队所采集的泥盆纪化石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的腕足类材料,由于标本零散,或保存不佳,或数量太少,故迄今未予描述。1959年为编制南岭、川滇等地区化石手册,曾把该区有关化石进行整理。其中大部分已在国内文献中记叙;但亦有若干新种,考虑到其分布较广,层位稳定,为使广大地质工作者能及时掌握,故在“手册”中曾初步命名,并予以简述。目前化石手册即将出版,为遵循古生物命名规则,将这些材料记载于此。
    6  中生界若干裸子植物花粉的命名和分布
    张璐瑾
    1963(3):433-442.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6
    [摘要](0) [HTML](0) [PDF 1.19 M](66)
    摘要:
    本文所讨论的是某些在赤道部位具有特殊装饰的裸子植物花粉。这些花粉经常出现于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在许多地方的上侏罗统的孢粉组合中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下白垩统的百分比数就显著下降,至晚白垩世便接近于衰亡。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有规律的数量变化,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重要参考之一。上述的花粉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在赤道部位具有平行的虚线圈。B.B.查乌也尔和姆契特利什维里在1954年对此类花粉的形态开始
    7  Ю.А.奥尔洛夫主编:无脊椎古生物学
    李凤麟
    1963(3):443-445.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3.007
    [摘要](0) [HTML](0) [PDF 338.38 K](42)
    摘要:
    此书取材新颖,精简适当,系统性强,插图清晰,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教科书。此书由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及莫斯科大学古生物教研室的专家及教师分工编写,其中不少为苏联的知名学者,如沃罗格金(古杯动物)、艾别尔津(瓣鳃动物)、米尔克林(部分软体动物及古生态学)、舍曼斯基(头足动物)、鲁任采夫(菊石)、罗金多尔福(昆虫)、阿斯特罗娃(苔藓动物)、莎莱契娃(腕足动物)等。全书虽由多人执笔,但规格统一,取材多寡也有统一要求,所以内容划一,无杂乱的感觉。现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