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下二迭统的乌鲁希腾贝(Urushtenia Licharew,1935)
    金玉玕
    1963(1):1-35.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1
    [摘要](1) [HTML](0) [PDF 3.56 M](68)
    摘要:
    论述乌鲁希腾贝的形态构造,此属不仅是长身贝亚目准扭面贝(Stropholosiina Licharew,1935)的异物同形属(Homeomorphy),并且也具有小嘴贝亚目钩形贝(Uncinulus Bayle,1878)等属的某些基本的形态特征。讨论乌鲁希腾贝的分类位置,在长身贝亚目内,此属与轮皱贝(Plicatifera Chao,1928)、雅库特长身贝(Jakutoproductus Kaschirtchew,1959)、刺围脊贝(Spinomarginifera Huang,1932)及亚历克山贝(Alexania E.Ivanova,1935)等属相近,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科——乌鲁希腾贝科(Urushteniidae Ching,fam.nov.)。描述我国下二迭统乌鲁希腾贝的四个种及一个亚种——U.obscura(Chao),U.crenulata(Ting)emend.Ching,U.chaoi sp.nov.,U.chaoi szechuanensis subsp.nov.及U.maceus sp.nov.。此属各个种及亚种的形态变异都较显著,形成在大小、壳饰等方面彼此区别显著和稳定的几个类型,并在各产地构成不同的组合。
    2  新疆柯坪及其邻近地区晚石炭世的(竹蜓)类(Ⅰ)
    张遴信
    1963(1):36-70.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2
    [摘要](9) [HTML](0) [PDF 3.44 M](59)
    摘要:
    一、前言新疆柯坪一带晚石炭世地层相当发育,所含化石异常丰富,其中以(竹蜒)类为主。这个含(竹蜒)地层过去曾被那琳(R.Norion,1941)称为康克林组。康克林组的岩性主要是石灰岩,所含的(竹蜒)类一直没有描述发表。西尼村(1957)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一书中,曾列举了若干晚石炭世(竹蜒)类种属名单,但化石的描述和图影都还没有见到。本文主要是把我所张日东、俞昌民、陆麟黄及笔者以及北京地质学院杨式溥1957年在新疆柯坪苏巴什康克林组中采集的(竹蜒)类加以描述。1957—1959年地质部在天山西南麓工作的一地质队寄交我所鉴定的材料,也一并在本文中研究。本文描述的(竹蜒)类共计12属46种6变种,分属于5亚科。其中1新亚科,23新种。
    3  鄂西中奥陶统庙坡组中的笔石(Ⅰ)
    葛梅钰
    1963(1):71-91.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3
    [摘要](6) [HTML](0) [PDF 2.40 M](63)
    摘要: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主要是笔者于1957年随同王钰、穆恩之二先生在鄂西宜昌、秭归一带的庙坡页岩组中所采得的;一小部分分别为计荣森、许德佑、王钰诸先生在解放以前在宜昌县境,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在长阳县境,张文堂先生等于1956年在宜昌县境的相当地层中采集的。鄂西中奥陶世笔石,虽然在解放以前已为计、许、王诸先生所发现,但直到1954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在讨论鄂西奥陶纪地层时,才开始有所记载。杨、穆等将此层页岩称为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 带,归入艾家山统。1956年,张文堂等命名为庙坡页岩。页岩中的部分笔石曾为洪友崇所描述。洪友崇误认为属于Dicranograptus clinsgani 带,而
    4  四川剑阁城墙岩羣汉阳铺组介形类的发现
    施从广,何俊德
    1963(1):92-107.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4
    [摘要](4) [HTML](0) [PDF 1.89 M](62)
    摘要:
    绪言川北城墙岩羣自赵亚曾、黄汲清(1931)创立以来,历经许多地质学家调查和研究,尤其是解放以后,四川石油勘探局、四川省地质局的同志们,对城墙岩羣做了更较详细的分层与对比,但因缺乏古生物方面的资料,关于城墙岩羣的地质时代,尚未完全肯定。最初赵、黄定为第三纪,但侯德封等(1939)归于白垩纪,以后均依侯说归白垩纪或早白垩世。1961年夏,我所川北地层队在四川广元、剑阁、江油、南江等地测制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剖面,并进行古生物的采集,他们在城墙岩羣中发现了一层介形类化石,并重新划分了城墙岩羣。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就是该队马其鸿、陈丕基等同志在剑阁县城南半山坡的城墙岩羣中采集的。标本保存较差,能鉴定的计4属、4种和1未定种属,其中有一个新属和
    5  广西象州县中泥盆统中的几种“六海百合”
    许仪文
    1963(1):108-118.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5
    [摘要](1) [HTML](0) [PDF 1.14 M](66)
    摘要:
    本文共描述下列六海百合三个种,其中二个是新种:1.俞氏六海百合(新种)Hexacrinites yui Xǔ(sp.nov.)2.穆氏六海百合(新种)Hexacrinites mui Xǔ(sp.nov.)3.浮雕六海百合星点变种H.anaglypticus var.stellaris(Goldfuss)上列三种六海百合,每种仅有一个标本。其中Hexacrinites yui 为很早以前俞建章教授在广西象州县热水塘所采,后由张文堂先生交穆恩之教授鉴定为Hexacrinites sp.。其余两种为俞昌民、施从广、方大卫、董得源等同志于1961年在测制广西象州县附近东岗岭中泥盆统剖面时所采得的。
    6  陕西省山阳县晚奥陶世Agetolites属之新种
    林宝玉
    1963(1):119-123.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6
    [摘要](1) [HTML](0) [PDF 1.20 M](65)
    摘要:
    1958年,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陕西省山阳县一带进行区域地质测量时,在所谓早志留世地层中采集了许多化石,计有床板珊瑚、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等。据该队资料,该地地层岩性下部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钙质千枚岩,薄层灰岩;上部为石灰岩、千枚岩、砂岩,共厚约400余米。其与下伏早中奥陶世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复中、晚志留世地层呈整合接触。床板珊瑚等化石采自上部灰岩层中。
    7  中国弓鳍鱼Sinamia zdanskyi Stensiö在华南地台的发现及其意义
    潘江
    1963(1):124-137.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7
    [摘要](3) [HTML](0) [PDF 3.02 M](61)
    摘要:
    一、引言中国弓鳍角(Sinamia Stensi?)最初发现于同山东蒙阴的蒙阴组(Stensi?,1935),解放后,曾相继发现于陕西靖边县黑龙王庙沟及内蒙,也就是说,其地理分布以往仅限于华北地台一带。本文所描述的师氏中国弓鳍鱼Sinamia zdanskyi Stensi?系1958年杭州莲花峯石料厂赠于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标本的一部分,鱼化石采自浙江江浦县青山乡,与Sinamia zdanskyi 共生的鱼化石尚有中鲚鱼Mesoclupea showchangensis Ping et Yen。这些标本代表中国弓鳍鱼首次出现于华南地台,即进一步扩大了Sinamia 的分布领域,并对研究这一地层的时代,阐明华南地台的中鲚鱼(Mesoclupea)与华北地台的狼鳍角(Lycoptera)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可以设想这时华南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部,是沟通的,并且属同一大沉积区和生物区(葛利普称为“华夏古洲”)。
    8  试论古生物系统分类的依据与原则
    杨清和
    1963(1):138-141.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8
    [摘要](25) [HTML](0) [PDF 460.96 K](75)
    摘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指出:不同生物起源于少数共同的祖先,原始种类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不断分化为性状差异的新种。由于生物分枝演化的结果,导致更高分类单位属、科、目、纲、门的形成。这一正确的物种形成原理与对生物谱系的描绘,已普遍地为生物学家所接受,并依此而建立了反映生物演进与亲缘关系的生物系统分类。古生物学分类与现代生物学分类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是地史时期中的生物,现在不能对其生活期间的完整形态、生理、生态等进行直接观察研究。因此,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的。
    9  桂林附近的Amphipora sp.及其生态
    柳淮之
    1963(1):142-145. DOI: 10.19800/j.cnki.aps.1963.01.009
    [摘要](2) [HTML](0) [PDF 865.29 K](53)
    摘要:
    桂林附近晚泥盆世石灰岩普遍分布,成为众所周知的喀斯特地形,其中,桂林灰岩(D32)含化石极多。本文打算通过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化石即Amphipora sp.,论述当时此类生物的生活环境。产地与层位:该化石于湘桂一带极为常见,桂林灰岩(D32)中从上到下皆有分布,特别是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中厚层灰岩中,非常密集,每100平方厘米中约有150—210个之多。该化石在上述层位中,很少混有其他化石,它们组成平行于灰岩层面及缝合线的化石条带,一般厚约15厘米左右。这种化石条带延续甚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