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晚奥陶世珊瑚化石
    俞昌民
    1960(2):65-102.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1
    [摘要](0) [HTML](0) [PDF 13.54 M](47)
    摘要:
    晚奥陶世珊瑚化石过去在中国发现不多,迄今未见有正式报导和描述。解放后,随着地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晚奥陶世珊瑚化石的产地始逐渐增多。除本文内所描述的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浙江西部等五个地点的资料以外,地质部地质研究所林宝玉同志发表的江西玉山晚奥陶世珊瑚化石,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此外,笔者最近鉴定贵州省野外队标本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晚奥陶世的珊瑚。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晚奥陶世珊瑚化石产地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在古生代珊瑚的演化史上,晚奥陶世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古生代珊瑚的祖先从晚寒武世起,到早奥陶世及中奥陶世止,还处在原始的发生阶段,种属稀少,结构简单,变
    2  南岭粤中区里阿斯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孙云铸,常安之,邵洁
    1960(2):133-152.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2
    [摘要](0) [HTML](0) [PDF 2.83 M](42)
    摘要:
    一、序言煤是现代工业的主要动力之一,有了它对于一切工业建设就提供了有利保证。为了重点发展煤矿工业,党和政府特将本年我国产煤量数字已经列入四大指标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作为工业食粮的煤炭工业,将有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和满足建设的需要,加强研究煤田地质特征,分布规律,成煤时代和成因以及普查勘探等项工作都是十分必要,也是目前地质工作者一项迫不及待而且极其光荣的重大的任务。侏罗纪是中生代主要成煤时期——已为世界学者所公认。我国华南区中生代成煤期,
    3  吐鲁番盆地古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发现及新疆新生代哺乳类化石层提要
    周明镇
    1960(2):155-158.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3
    [摘要](2) [HTML](0) [PDF 361.21 K](43)
    摘要: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4  蛇尾纲化石在中国的发现
    杨遵仪
    1960(2):159-163.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4
    [摘要](2) [HTML](0) [PDF 986.70 K](33)
    摘要:
    北京地质学院贵州生产大队一个中队在1959年夏生产劳动中,于贵州省贵阳西、安顺北织金县吹聋下三迭统底部灰色薄层灰岩中,采得保存相当完美的蛇尾纲化石一枚。这样完好的标本在我国还算是首次发现1),有必要加以研究并发表出来,借以丰富我国的古生物学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承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同志们热心鼓励、提供意见,本院石油系行将毕业的黄志诚同志供给地质资料,本院生产科暗室同志代拍标本照相,绘图室王素同志、杨瑞同志分别代绘化石图及本文插图,在此谨向以上同志们致谢!标本的详细产地是贵州织金县西南吹聋之东约1公里处(插图1a),其层位是T11、T12
    5  管孔石燕化石在新疆天山的发现及其意义
    杨式溥,张川
    1960(2):165-176.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5
    [摘要](0) [HTML](0) [PDF 1.71 M](46)
    摘要:
    管孔石燕科(Syringothyridae)的两个属Syringothyris(管孔贝)和Pseudosyrinx(假管孔贝)的化石,在北半球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根据文献主要发现在北美,日本,西欧,苏联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各地的下石炭统内(杜内组及维宪组下部)。中国南方诸省海相下石炭统相当发育,但迄今未发现该二属化石。管孔石燕在新疆天山的发现表明当下石炭统早期天山地区的腕足动物群和上述各产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应当和苏联中亚、哈萨克斯坦动物群更为相近,而和中国南方海区的腕足动物至少在下石炭统早期是有显著区别的。
    6  大兴安岭晚泥盆世新菊石群及其在生物分类上的意义
    常安之
    1960(2):180-192.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6
    [摘要](1) [HTML](0) [PDF 1.23 M](46)
    摘要:
    近百年来泥盆纪菊石分类问题已有一定基础,一般人多认为上泥盆纪菊石在演化上可分为两大支,海神石和稜菊石。1943年德农万(Donovan)发现了Archoceras angulatum Donovan,Archoceras varicosum 之后,认为上泥盆纪晚期菊石在演化方面可能分为三支——海神石、稜菊石和古菊石(Archoceras)。其中古菊石一支后来缺乏记载,因而他的意见就被忽视了。总之,古菊石(Archoceras)的来源和发展问题,曾引起不少的争论。辛德危尔夫(Schindewolf)首先认为古菊石是由Manticoceratidae 科中分出,并且可能是海神石的祖先。事实上Manticoceratidae 科中最筒单缝合线的一些种属,也都比古菊石复杂。
    7  Gigantopteris whiteiHalle羽状分裂叶片的发现
    杨兴泰
    1960(2):194-196.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7
    [摘要](2) [HTML](0) [PDF 1.67 M](39)
    摘要: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于太原西山七里沟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杂砂岩之顶部),曾发现一极有意义的Gigantopteris whitei Halle 标本。自赫勒(1927)定此新种直到现在,有人认为此种植物的叶可能为带状,很长,不是羽状分裂,其顶部形态如何,亦不明白。而当前的标本却是羽状复叶,并有数块属于羽片顶端部分的标本。显然,这一发现使我们对该植物有了更新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本种的特征作一些修正和补充。
    8  临潼第三纪哺乳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薛祥煦
    1960(2):200-204. DOI: 10.19800/j.cnki.aps.1960.02.008
    [摘要](1) [HTML](0) [PDF 411.09 K](46)
    摘要:
    1957年,我系教师带领一年级同学到临潼实习时,在该县城南骊山北麓冷水沟内白色砂砾层中,采到三个单个保存完好的三趾马牙化石、左上第二臼齿(M2)、第四乳前臼齿(Dp4)、左下第二臼齿(M2)各一个,这是临潼地区第三纪化石的首次发现,不论在古生物地层及地质构造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化石记述:Hipparion cf.Platyodus Sefve.(图1 A.B.C)三个牙齿除根部断损外,都保存得很完好。牙冠面花纹清浙,冠壁大部分被已变得较坚硬的乳白带黄色的白垩里质包被,因此看去显得很干净。Dp4:牙齿较大,近方形,刚开始磨用,冠面的花纹尚不明显,釉质层较薄,原尖(Pr.)呈扁长圆形,近舌侧平直且稍向内凹(标本编号:M.5701.下同)。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