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云南路南渐新世雷兽化石
    周明镇,胡承志
    1959(2):85-88.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1
    [摘要](0) [HTML](0) [PDF 1.23 M](63)
    摘要:
    1957年春,地质陈列馆胡承志、牛业华在云南路南老第三系地层中采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部分标本已经研究发表(周,1958)。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雷兽类的头骨,代表一个新的渐新世种。此外,尚有一些未经描述的材料,也将陆续予以描述发表。路南老第三系地层,经过对最近采集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代表华南地区最完整的一个老第三系剖面,包括从上始新统至上渐新统间的全套地层,和几个不同时代的脊推动物化石层。进一步的地层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将对华南老第三系地层的了解和区域对比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资料。
    2  山西临猗更新世初期哺乳类化石
    周明镇,周本雄
    1959(2):89-98.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2
    [摘要](0) [HTML](0) [PDF 2.55 M](58)
    摘要:
    195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王择义同志等在山西东南部临猗县,靠近黄河一带的地区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在这一批化石中有一些种类是河北宣化泥河湾层(维拉方期)的典型种属,这一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注意。1958年6月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在临猗又采集了一些标本,这两批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归并在一起作简单的报导。临猗县是由原来的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成立的,化石产于原临晋县属的吴王乡及吴王渡口,和潘侯乡(距县西约40公里)夏里村,浪店村等地,均为靠近黄河附近的村落(见化石产出地区平面图)。化石动物羣的时代为更新世初期(泥河湾期)。
    3  山东山旺中新世地层中的孢粉组合
    宋之琛
    1959(2):99-110.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3
    [摘要](0) [HTML](0) [PDF 1.06 M](60)
    摘要:
    序言孢子花粉分析这门学科,在我国已有好几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础仍不巩固,原因之一就是未能足够重视已知(经动物化石或植物化石鉴定的)地层中的孢粉组合的研究。因此,标准未能很快建立起来,从而使地层对比发生一定的困难。1958年,笔者到山东工作时,曾在华北石油普查大队彭世福同志的帮助下了解了一些中新生代地层。笔者当时特别注意到临朐的山旺层。山旺层的植物化石早由胡先骕和钱耐(W.Chaney)教授研究过,其时代已确切无疑,为我国北部中新世上部的标准地层。
    4  韦先统石燕新属Grandispirifer
    杨式溥
    1959(2):111-115.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4
    [摘要](1) [HTML](0) [PDF 1.43 M](59)
    摘要:
    本文所用的材料是作者在1957年采自我国新疆博罗霍洛山北坡的石燕化石。腕足动物化石发现于下石炭纪黑灰色薄层灰岩,其中并含有大量四射珊瑚化石。经多布罗留保娃(T.A.)和柯巴科维奇(H.B.)鉴定珊瑚化石有下列各种:Caninia ex.gr.spumosa Gorsky;Caninia spumosa var.aeseptata Gorsky;Caninia aff.lenburbensis Lervia;Campophyllum aff.amplexoides Stuck.和Feberophyllum sp.等。腕足动物化石除以下描述的新属以外,经作者鉴定同层尚有下列各种:Dictyoclostus robustus(Tolmatchev);Dictyoclostus crawfordsvillensis(Weller);Pseudosyrinx(?)plenus
    5  НОВЫЙ ВИЗЕЙСКИЙ РОД СПИРИФЕРИД-Grandispirifer gen.nov.
    Ян Ши-пу
    1959(2):115-120.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5
    [摘要](8) [HTML](0) [PDF 435.84 K](94)
    摘要:
    6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侯鸿飞
    1959(2):121-138.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6
    [摘要](7) [HTML](0) [PDF 5.49 M](68)
    摘要: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7  БРАХИОПОДЫ ДЕВО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ΓО КИТАЯ
    Хоу Хун-фей
    1959(2):139-160. DOI: 10.19800/j.cnki.aps.1959.02.007
    [摘要](10) [HTML](0) [PDF 1.31 M](87)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