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古杯类及其地层学意义*
    А.Г.沃罗格金
    1957(2):173-222.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1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12.59 M](204)
    摘要:
    绪言古杯类具有石灰质多孔的并且常常是很精致的薄板状构造。在已知的各类生物化石中,古杯类显然是正处于精细研究阶段的最新的一类。它们的骨骼对于世界各国的寒武纪沉积来说,几乎都可作为非常重要的鉴定标志。在苏联境内古杯类的产地特别丰富。就所产古杯类的生物分类单位如种、属及科的数量而言不算特别多的产地数以百计。由于古杯类幼年时代漂浮生活,因而每个幼虫阶段的个体,一边随着海水自由地移动一边发育,长出骨骼以后,受到增长着的身体比重的影响便沉落到海底,有的在海底上顺利地教育,有的则不能顺利生长。
    2  苏联的寒武系
    А.Г.沃罗格金
    1957(2):223-282.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2 CSTR:
    [摘要](8) [HTML](0) [PDF 7.49 M](250)
    摘要:
    寒武系最先是赛德维克(A.Sedgwick)于1836年在英国的西南部确定的,后来又由莱伊尔(C.Lyell)于1842年在该地的工作加以确证。地球所有大陆突出部分的寒武系几乎已经全部为近百年来的许多资料所确定,但是,真正利用生物遗迹来研究寒武系则在19世纪末叶,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当古生物学的发展对此提供了可以作为根据的标准化石的时候才开始的。
    撇开需要作特殊考虑的对于苏联寒武系研究的历史叙述不谈,我们必须指出,在欧亚大陆上寒武系出露于许多广大的地区,而且岩性是极其多样化的,有些地方厚度很大,同时,寒武纪沉积与常常和它们紧密接触的前寒武纪沉积岩的分界,在许多地区都还存在着争论与意见分歧。
    3  北京西郊的Palaeoloxodon化石及中国Namadicus类象化石的初步讨论*
    周明镇
    1957(2):283-294.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3 CSTR:
    [摘要](22) [HTML](0) [PDF 1.93 M](227)
    摘要:
    这里记述的一个象化石的标本,是1956年夏北京市自来水厂,在北京西郊开掘一个水井时发现的。地点在西郊黑山沪安河桥东边。化石保存于地面下约10米处的砾石层里。砾石层的胶结很紧,由颗粒直径从1—35毫米间的中等圆度的河成砾石组成。
    这个比较完整的带有最后一个臼齿的下颚骨化石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价值。首先,因为北京,以至整个华北平原,非洞穴堆积中发现的第四纪化石还很少。从标本本身说,在已发表的这个地区的象化石材料中,还没有像这样比较完整的标本。因此,笔者根据这方面现有的标本及发表过的资料,对我国有关namadicus 类象化石的古生物学和地层问题作了初步的整理和讨论。
    笔者深切感谢裴文中教授校读原稿,供给一部分尚未发表的资料,并提出讨论意见(附后)。
    4  陕西横山麒麟沟鱼化石*
    周晓和,刘宪亭
    1957(2):295-305.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4 CSTR:
    [摘要](16) [HTML](0) [PDF 812.73 K](190)
    摘要:
    这里所记述的标本是1952年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勘察队田在艺、屈岳二同志在陕北横山麒麟沟采的。据他们在野外观察的结果:“六块化石全存在延安系底部岩层中,大概距安定层产鱼化石层450米左右,这两系岩层之间是整合接触,延安系即潘钟祥的瓦窑堡煤系上部,与瓦窑堡煤系(即瓦窑堡煤系下部)有不整合或假整合存在,距延长系产鱼化石层约8、9百米。瓦窑堡煤系与延长系之间,亦似有一个不连续沉积的关系,延长系鱼化石系在陕北盆地南部找到,北部尚未找到。延安系在南部(黄陵以南)无沉积,北部有350—400米厚的岩层”。
    5  新疆中奥陶纪一个四射珊瑚新属的发现及其意义
    俞昌民
    1957(2):307-322.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5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1.28 M](284)
    摘要:
    1956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某野外队在库鲁克塔格山地的硫磺山(东经88°30′,北纬42°30′)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形体细小,非常值得令人注意的珊瑚化石。这些化石标本均保存在紫红色的泥质石灰岩中,与其共生的,尚有许多头足类化石,其中经穆恩之、梁希洛先生鉴定的,计有Michelinoceras(Orthoceras),Discoceras,Troedssoneeras,Gobyoceras 等属,于是此紫红色含化石地层之時代,应属中奥陶纪无疑。该区下古生代地层的层序,根据野外队的划分,自上而下,大致可归纳如次
    6  汉中梁山上二叠纪的珊瑚化石*
    吴望始
    1957(2):325-342.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6 CSTR:
    [摘要](17) [HTML](0) [PDF 1.17 M](190)
    摘要:
    本文所描述的珊瑚化石,系卢衍豪教授于1942—1943年在陕西南部汉中梁山上二叠纪地层中采得。梁山区的上二叠纪,根据卢氏最近发表的论文,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石灰岩夹层燧石,厚约400余米,下部为页岩,厚仅2米,卢氏分別名其为吴家坪石灰岩和王坡页岩,相當于中国南方的乐平统。页岩中未曾发现动物化石,只有不能鉴定的植物化石碎片,而珊瑚化石则全部产在吴家坪灰岩中,它们和?科Codono-fusiella,Reichelina 及绿藻共生。吴家坪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根据已知材料,包括下列种属:(其中最后三种,已为曾鼎乾先生描述。)
    7  贵州织金县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徐馀瑄,李玉清,薛祥煦
    1957(2):343-350. DOI: 10.19800/j.cnki.aps.1957.02.007 CSTR:
    [摘要](18) [HTML](0) [PDF 932.23 K](182)
    摘要:

    王存义先生于1952年在贵州织金县境内收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标本。其中一部分是在该县茅塞、磨中、乡水洞等地的山洞中收集的,另外在织金县合作社收购了一部分。这一批收集品中所包含的种属较多,但保存不完整,几乎全是单个的牙齿,少数的破骨片、脊椎骨、距骨等。我们在周明镇导师的指导下,将这批标本简单记述;因为虽然过去已知道贵州洞穴含有丰富的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的堆积,但尚未有报告发表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