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
    吴汝康,贾兰坡
    1954(3):267-288.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1 CSTR:
    [摘要](16) [HTML](0) [PDF 3.61 M](246)
    摘要:
    2  河南平顶山煤田植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斯行健
    1954(3):289-306.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2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4.35 M](279)
    摘要:
    此篇暂定名为“平顶山植物化石的初步研究”,因采集者盛金章同志曾答应继续采集大量材料以供研究。作者拟待此继续采集材料寄到时,再作较详细的报告。对於采集和研究河南中部二叠纪植物的愿望,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曾不断地盘旋於作者的脑中。在这一带地区,潘钟祥同志曾在1937年描述过两种很有科学意义的植物化石,定名为Pseudorhipidopsis brevicaulis 及P.baieroides。这两种化石发表以后,曾引起古植物学家的注意。德国Gothan 教授在1938年的论文第385页中曾特别指出:“就是在华夏植物群中,也含有若干特别令人惊异的东西,我们可从潘钟祥1937年的论文看出来,他描述了几种从前曾被川崎繁太郎定名为“Rhipidopsis”brevicaulis 等化石。这些化石有一中轴,两旁着生分裂成手指形的
    3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斯行健
    1954(3):307-312.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3 CSTR:
    [摘要](8) [HTML](0) [PDF 1.35 M](301)
    摘要: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4  “间小羽片”的意义
    斯行健
    1954(3):313-314.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4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212.66 K](168)
    摘要:
    1953年本文作者在古生物学报第1卷第3期第116页,在一篇讨论Lepidop-teris 的论文中,曾经提及Gothan 教授的意见,说:“此属植物的主轴上有‘间小羽片’的形态,似足以证明此属植物有即将绝灭的命运。”此文发表后,作者即接到若干来信,希望伸述这一个意见。作者特作此短文,以补充之。所谓“间小羽片”英文名Intercalated pinnules 德文名Zwischenfiedern,即系指夹生於两个羽片轴之间,直接自主轴伸出的小羽片,植物之有“间小羽片”以古生代的种子蕨及蕨类为最多(以目前的知识视之,此类植物,极大多数似为种子蕨类而非蕨类)。最有意义的是无论古生代及中生代,凡有“间小羽片”的种子蕨类的各“种”,都是最重要的标准化石。如上泥盆纪的Archaeopteris 各种如A.fimbriata Nath.,(北极熊岛B?reninsel),A.fissilis Schmalh.及A.archety-pus Schmalh.(两种都是苏联顿内茨煤田上泥盆纪标准化石),A.intermedia Nath.(熊岛),A.roemeriana G?pp,(欧洲),A.hibernica Forbes(爱尔兰及苏格兰),
    5  一块可疑的化石
    斯行健
    1954(3):315-322.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5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1.55 M](263)
    摘要:
    1954年西北石油管理局周和仪同志送来标本一块产甘肃(宁夏)灵武县石滴驿附近的石堂,采集者为王俊民、富堂与同志。此种化石,其身份始终未曾明白,直至今日究系动物或植物化石,亦未能完全决定。其属名应为Spirangium,似系一新种,形态似上三叠纪末期至侏罗纪初期的Spirangium m(?)nsteri Schimper 又颇似下白垩纪初期的Spirangium jugleri Schimper。同样的化石在130年以前已经发现,最初经Brongniart(1828,第133页)定名篇Palaeoxyris 即“古黄眼菜”之意。Brongniart 显然相信,此种化石和现代的黄眼菜属(Xyris)是可以比较的。1852年Ettingshausen 将—部分相同化石另创属名为“古凤棃”(Palaeobromelia)。彼又显然相信此种化石是和现代的凤棃科(Bromeliaceae)植物是相近的。1860年Stiehler(1860,第7页)改其名为Sporlederia,,但彼仍相信是属於凤棃科的。
    6  豆海百合及其在中国的发现
    穆恩之
    1954(3):323-332.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6 CSTR:
    [摘要](16) [HTML](0) [PDF 839.44 K](207)
    摘要:
    一般说来,海百合的地质历程比较长,地理分布常常集中,地层的价值不大。但是,也有地质历程较短,地理分布很广的,豆海百合(Pisocrinus)便是其中最显著的一属。豆海百合是此较原始的海百合,属於单环移目(Monocyclica Inadunata)的豆海百合科(Pisocrinidae)。蕚(calyx)的体积大小如豆,因而得名。通常保存为化石的,也以蕚部(dorsal cup)为主,具有冠茎的完整标本,甚为少见。蕚部为5个底板(basals),五全辐板(radials)和一个辐肛板(radianal)所组成。各个底板的体积大小不等,形状不同;各个辐板的体积也不相等,形状也不相同;此乃豆海百合的特徵。与豆海百合最相接近的是三海百合(Triacrinus)。三海百合仅有3个底板,其他性质和豆海百合相似。豆海百合是志留纪的产物,而三海百合则限於泥盆纪。三海百合显然是从豆海百合由於底板的膠结演变而成的。自从1858年De Koninck 创立豆海百合一属名以来,据笔者所知,此属已有
    7  山西垣曲同善镇泥河湾期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上的意义
    周明镇
    1954(3):333-342.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7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769.25 K](263)
    摘要:
    一.绪言同善镇盆地是位於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北部的一个小盆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南面与垣曲盆地相接,照一般地图,以北正是太行山脉与中条山山脉相连接的地方。垣曲盆地的新生代地质,过去曾经安特生、李悦言等作相当详细的调查,但同善镇盆地则仅知有周口店期的红色土层分布。1953年秋,著者曾与王择义、胡长康等同志去该区作短时观察,除对盆地中部的一般地质情形得一初步认识外,并在同善镇村西约2公里的郭家漥发现合泥河湾期哺乳动物化石的地层,在地层及古生物上都有相当意义,故作简单报道。本文著者承惁种钟健教授在标本鉴定及有关地层问题的讨论上给予指道,谨致谢意。
    8  下白恶纪菊石生前受伤的贝殻
    B.B.德鲁西
    1954(3):343-346. DOI: 10.19800/j.cnki.aps.1954.03.008 CSTR:
    [摘要](9) [HTML](0) [PDF 708.84 K](209)
    摘要:
    绝灭於白垩纪末期的菊石化石,现在只能见到贝壳、内膜或外膜。菊石的软体没有被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贝壳的构造上和、章鱼类、乌贼类、药乌鲗类和鹦鹉螺类等现代头足类生物的研究去推测它们。像现代的鹦鹉螺类(鹦鹉螺)一样,菊石的软体外面包着一个各种各样外形的薄石灰质贝壳。下白垩纪菊石贝壳有直的、弯钩状的、螺旋圆稚状的;由几个螺环组成的平旋状的贝壳是最广泛的形状。覆盖着套膜的长袋状菊石躯体就位於住室内,住室长达贝壳的3/4到1.5—2个螺环。其余的许多螺环是被隔壁分开的独立氣室,串管自体后沿腹面延伸。氣室内有氣体,其村力由串管加以调节。隔壁是由套膜的后部分泌构成的,并且被固定在贝壳的内部,被薄隔壁分隔为氣室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