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遗迹化石: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
    罗茂,龚一鸣,张立军,殷亚飞
    2021, 60(3):347-356.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50
    [摘要](530) [HTML](0) [PDF 2.17 M](1907)
    摘要:
    遗迹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在沉积物表面和内部所留下的生命活动记录。遗迹化石不仅与生物种类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还受到环境因子和沉积介质的影响和控制。地质地史时期的软躯体生物很难保存为化石, 而它们生命活动的行为习性都烙印在了遗迹化石里。因此, 遗迹化石成为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 在重建古环境和古生态、探索早期生命演化和理解重大地质转折期底栖生态系对极端环境事件的响应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近年来这三大方向遗迹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将来遗迹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粤西云开地区中奥陶世翼形类(双壳类)一新超科——郁南蛤超科Yunannioideasuperfam. nov.
    张仁杰,牛志军,李出安,王志宏,宋芳,何垚砚,杨文强,林小明
    2021, 60(3):357-375.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6
    [摘要](709) [HTML](0) [PDF 40.22 M](15079)
    摘要:
    本研究记述粤西云开地区中奥陶统东冲组一种奇异的翼形类(双壳类)化石, 建立了郁南蛤超科(新超科) Yunannioidea superfam. nov., 郁南蛤科(新科) Yunanniidae fam. nov., 郁南蛤属(新属) Yunannia gen. nov.及 2 新种: 干坑郁南蛤(新属新种) Yunannia gankengensis gen. et sp. nov.和云开郁南蛤(新属新种) Yunannia yunkaiensis gen. et sp. nov.。讨论了它们的内部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
    3  桂东仁义剖面吉维特阶上部的牙形石及腕足动物*
    杨润宇,袁志伟,彭展,韩淑朋,殷保安,沈冰,孙元林
    2021, 60(3):376-400.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36
    [摘要](485) [HTML](0) [PDF 52.16 M](3131)
    摘要:
    本文报道了在桂东仁义剖面中上泥盆统巴漆组中一段八十余米厚地层中发现的牙形石 3 属 10 种(包括亚种) 和腕足动物 16 属 17 种(包括属种未定类型)。根据牙形石的组合分布, 识别出 Schmidtognathus hermanni 带、 Polygnathus cristatus 带和 Klapperina disparilis 带上亚带, 表明研究层段属于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部。该段地层顶底各有 1 层腕足化石富集层, 代表了该剖面上 2 个不同的腕足动物化石组合。下化石层位于 S. hermanni 带内, 主要由 Leiorhynchus kwangsiensis 组成, 属种组成单一, 其发现确认了 Leiorhynchus 在华南中泥盆统中的存在。上化石层位于 K. disparilis 带上亚带内, 腕足动物属种组成众多, 至少有 15 属, 是目前已知在华南地区单个剖面上发现的吉维特阶上部腕足化石种类最多的化石层。在动物群组成上, 以小嘴贝类分子占优, 石燕贝类和无洞贝类次之, 兼有其他类群, 但缺乏无窗贝类。在标本数量上, 以 Gypidula、Coeloterorhynchus 和 Spinatrypina 等分子占优。
    4  侏罗纪中阶普草蛉的修订及中生代草蛉科的演化*
    陈培超,魏丽馨,毛有明,师超凡,王小兵,杨强
    2021, 60(3):401-414.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20
    [摘要](327) [HTML](0) [PDF 6.76 M](1715)
    摘要:
    普草蛉属 Mesypochrysa Martynov, 1927 隶属于脉翅目草蛉科昆虫中的绝灭亚科篱草蛉亚科, 是该科中最为古老的属。该属内种间的主要区分特征有前翅亚前缘基横脉0–2支; Rs支脉7–26支; m-cu横脉2、3支; CuA+MP 末端 4–7 栉状分支; 1A 和 2A 二分叉或不分叉。该属的中阶普草蛉 Mesypochrysa intermedia Panfilov, 1980 鉴定特征主要为前翅亚前缘基横脉 1 支; Rs 约 14 分支; 具 1m-cu 横脉; CuA+MP 末端 6 栉状分支; 1A 和 2A 不分叉。 该种此前已发现多块标本, 均为前翅, 仅有一块归于中阶普草蛉(近似种) Mesypochrysa cf. intermedia 的残缺标本 NIGP 161886 保存有后翅。本文基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道虎沟村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地层中新发现的保存有近乎完整前后翅的标本, 补充修订了中阶普草蛉的种征, 并对中阶普草蛉(包括近似种)标本存在的问题, 普草蛉属与中生代其他属的差异, 以及该属内各物种的鉴定特征进行了讨论。
    5  辽西义县下白垩统沙海组木化石新材料*
    吴振宇,李芳雨,田宁
    2021, 60(3):415-42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02
    [摘要](451) [HTML](0) [PDF 3.41 M](1830)
    摘要:
    辽西地区下白垩统沙海组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白垩纪木化石产出层位, 其产出的木化石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尽管前人开展了部分研究, 但目前对沙海组木化石植物群组成特征的认识仍相对薄弱。本文报道了辽西义县上石洞沟地区沙海组产出的木化石新材料, 共鉴定出 2 属 3 种, 分别为: Phyllocladoxylon cf. eboracense (Holden) Kr?usel、Xenoxylon conchylianum Fliche 及 X. watarianum Nishida and Nishida。此发现丰富了对沙海组木化石多样性特征的认识, 为揭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的森林组成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本文总结了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木化石的多样性特征, 从木化石的角度推断辽西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森林植被面貌可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更替。此外, 本文对比了辽西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异木属木化石种级多样性, 认为该属在辽西地区晚中生代一直是优势类群, 但种级组成上差异明显。
    6  福建中中新世紫萁属(紫萁科)的一个新种*
    王姿晰,史恭乐,孙柏年,董重,尹素心,吴谐婷
    2021, 60(3):429-43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45
    [摘要](573) [HTML](0) [PDF 6.70 M](1948)
    摘要: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 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 X. Wang and B. N. Sun, sp. 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 呈线状披针形, 边缘具齿, 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 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 Osmunda banksiifolia 在形态上最相似。当前化石的发现表明, 早在中中新世紫萁属就已生长在福建省。漳浦紫萁和之前报道过的附生真菌化石以及龙脑香科、桑科、豆科、荨麻科、胡桐科、大戟科、樟科等植物的存在, 表明福建在中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
    7  元谋盆地玛姆象科化石并再论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
    王世骐,付丽娅,吉学平,杨小梅,吉裕
    2021, 60(3):439-454.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65
    [摘要](591) [HTML](0) [PDF 2.35 M](1958)
    摘要: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 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 (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 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 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zhupengensis comb. nov.), 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 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 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 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 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 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 具有如下特征: 齿嵴和新月嵴粗钝, 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 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 副齿柱分裂程度低, 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 (Miomastodon gobiensis), 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 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 (2.5?0.01 Ma)演化而来, 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 而非嵌齿象类。
    8  南京紫金山山麓湖泊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析*
    葛井莲,舒军武,毛礼米
    2021, 60(3):455-470.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62
    [摘要](530) [HTML](0) [PDF 6.91 M](1947)
    摘要:
    本研究对南京紫金山山麓玄武湖和前湖共17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 旨在获得花粉组合新数据, 揭示湖泊表层花粉与现生植被的关系, 为开展第四纪湖泊地层孢粉学研究提供现代过程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花粉组合在剔除非自然分布的种植木本植物干扰花粉外, 主要以木本花粉的松属(Pinus)和栎属(Quercus) 占优势, 其他常见木本植物有枫香属(Liquidambar)、栗属/栲属/柯属(Castanea/Castanopsis/Lithocarpus)、漆树科 (Anacardiaceae)等。表土孢粉谱反映了研究区周边山地丘陵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植被, 与现生北亚热带森林植被面貌对应良好。此外, 陆生草本植物花粉主要是禾本科(Poaceae)和蒿属(Artemisia), 湖泊湿生植物如水鳖属(Hydrocharis)、莎草科(Cyperaceae)等含量丰富。玄武湖与前湖中不同样点的主要木本植物花粉表现出优势类型高度一致、含量稳定、受采样位置的影响较小、指示地域植被类型的代表性较强等特点。通过对比南京地区已发表的紫金山及周边丘陵林下表土花粉分析结果, 发现湖泊表土花粉组合受局部生境影响小, 百分比含量较稳定, 故其花粉信息在反映区域地带性植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更具优势。因此, 开展表土花粉研究时应优先选择湖泊表层沉积物, 藉此可提高基于孢粉重建区域地带性植被的代表性与可靠性。本研究结果为长江下游地区, 尤其是南京地区解释第四纪孢粉组合与植被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新数据和必要的现代过程参考。
    9  中国西天山北坡表土花粉与区域植被关系*
    姚付龙,马春梅,朱诚,杨海军
    2021, 60(3):471-48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64
    [摘要](376) [HTML](0) [PDF 5.20 M](1646)
    摘要:
    天山是横亘中国西北的著名山系之一, 将新疆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地理区域, 其自身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因其山体海拔高, 径向跨度大, 纬向延伸长, 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各方面的区域差异, 这对花粉搬运、传播、保存与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根据对西天山北坡采集的 50 个表土样品花粉分析, 结合野外考察资料, 揭示了该区域垂直方向上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对天山表土花粉组合进行了区域对比。研究表明: (1)西天山北坡表土花粉谱可分为 5 个孢粉组合带, 从山麓到山顶分别为山地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亚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2)当云杉属花粉含量介于 25%–30%时可认为该样品位于云杉林内, 森林植被带花粉组合表现为以云杉属(Picea)–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伞形科 (Apiaceae)为优势, 亚高山草甸带和草原带以蒿属–藜科–禾本科(Poaceae)–云杉属–麻黄属(Ephedra)组合为主, 山地荒漠带和垫状植被带以藜科–蒿属高含量为特征。云杉属花粉代表性较好, 含量与现代植被分布相一致, 但受气流影响显著。麻黄属含量和分布同样受气流影响, 其含量不能指示该植被在样点周围存在与否。蒿属、藜科呈超代表性, 只能指示区域生态意义, 而禾本科则由于花粉产量低表现出低代表性。(3)西天山北坡植被带最为复杂, 向东则逐渐简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